只要是工業產品,無論設計、材料多么精致高端,成品都有賴于流水線工人的“手藝”。即便是在“機器換人”的今天,機器人也要依靠熟練技術工人的操作、維護與完善。
中國工人是“中國品質”的守護者。這些年制造企業抱怨“用工荒”,主要是勞動力的結構性短缺,說白了就是成熟技術工人加速斷層。優質產業工人青黃不接,不僅影響了中高端“中國制造”的質量穩定性,還成為制造業向數字化、智能化快速升級中的重要障礙。
培育技術工人,得有完善的職業教育體系。德日等制造業強國都有完善的高等職業教育體系作后盾,其教育模式雖與普通高校大相徑庭,但畢業生在技術型企業招聘中更搶手。技術職業教育更是終身教育,特別是在科技更迭如此頻繁的今天。工人不再是流水線上的螺絲釘,而是創新陣營中的一員。持續的技術教育與培訓才能使技術工人與研發人員獲得一致的創新視野,讓企業創新力量擰成一股繩。
留住技術工人的“中堅力量”,還得讓他們荷包有錢,臉上有光,提高職業認同感?,F在年輕人不愿進技校,不愿當工人,因為他們既看不到“錢途”,也看不到前途。而德國65%的初中畢業生進入職業教育體系,因為成為“藍領”的平均年薪會比成為“白領”高出1/6。至于日本則是將技術工人當明星包裝,讓企業、工人帶著“日本制造”在電視上展開技術“對決”,不僅推動了跨行業技術交流,也弘揚了尊重勞動的社會風氣。